第154章 萧绎(2 / 3)

南梁的再次内乱让西魏宇文泰看到了夺取益州的希望,他命令尉迟迥率领大军从大散关出发,朝晋寿杀来。在剑阁,杨乾运的侄儿杨略不战而退,将安州交给了西魏军。尉迟迥来到涪水,杨乾运举城投降。西魏军很快包围了成都。萧纪得知实情后虽有些后悔,但在萧圆照的劝说下继续东进。最终,萧纪在西陵被萧绎和西魏夹击,成都落入西魏之手。这一事件为江陵政权埋下了巨大隐患。

(三)都城之选的纠结

萧绎称帝后,在都城选择上陷入了纠结。一方面,南京作为南朝的 “天然性国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国贼侯景被灭后,按理萧绎应回到南京即位,这样他的皇位才具有 “天然性” 与 “合法性”。但另一方面,领军将军胡僧佑、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等人却极力反对还都南京,他们认为南京 “王气已尽”,且北齐已尽占淮南,南京与淮南只隔一条长江,万一北齐军过江,将无处可躲。

实际上,这些人反对还都南京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根本都在荆州,南京不是他们的地盘,自然希望国都放在江陵。萧绎最终因感情因素选择了江陵为都。然而,从战略位置看,江陵并不合适。江陵往北不远处就是与萧绎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萧詧控制的襄阳,从襄阳在陆地上进攻长江北岸的江陵,要比从长江北岸水战进攻长江南岸的南京容易得多。这一决定也带来了不利后果,使江陵政权处于易攻难守的境地。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从才子到罪人的转折

(一)江陵焚书的悲剧

公元 554 年十一月,西魏权臣宇文泰派遣大将于谨等人率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攻打梁朝首都江陵。江陵背靠长江,北方无险可守,这场战争进行了一个月,梁军没什么有效的抵抗,皇帝本人就出城投降了。在西魏攻打江陵的时候,萧绎还跟他的大臣们在皇宫内讲解《老子》。等到萧绎被打得大败,这个时候的萧绎也不知道是糊涂了,还是读书读傻,就下令把收藏的书籍统统烧毁,史称 “江陵焚书”。

据《资治通鉴》记载,萧绎从小就爱好文学,经常彻夜读书,未即帝位以前,就常常借抄私家藏书不辍。平定侯景之乱后,萧绎就已经收取文德殿藏书及其他公私典籍 7 万多卷;等到他在江陵即位的时候,其藏书已达 14 万卷。然而,在西魏大军压境、江陵城破之际,这些珍贵的书籍却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

“江陵焚书” 是中国文化的一场巨大灾难。在印刷技术还没有形成或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大量书籍都只有稿本或少数抄本流传,无数杰出学者的毕生心血、千百年的学术文化结晶在铁血和烈火中毁于一旦。其中,《孝德传》《注汉传》《内典博要》《玉韬》《补阙子》《余德志》《荆南志》《老子讲疏》《金缕子》《式赞》等数百卷多已失散,仅存《古今同姓名录》等数种。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民间大力搜集古籍经典,隋朝秘阁的藏书方才达到三万余卷,跟梁元帝的十四万藏书相比,已经是九牛一毛。

(二)历史评价的争议

唐朝政治家、思想家魏征认为萧绎猜疑大臣、残酷无情,有才无德、以才骄人,定都在江陵是自取灭亡。魏征在《梁书?敬帝本纪》中用长篇大论描述了前面几个皇帝,唯独对梁敬帝只简单地用一句话评价,可见其对萧绎等人的评价更为重视。萧绎在政治上的种种行为确实让人诟病,他为了皇位,对兄弟、侄子甚至儿子下手,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能以大局为重,反而沉迷于学术,对北方强敌西魏缺乏基本的判断。

然而,南陈大臣、文学家何之元则认为,萧绎聪明通达,很有才能,少有能与之相比的;而他运筹军事拨乱反正,平定叛逆,力挽狂澜,百姓都受了他的恩惠。萧绎在军事上确实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