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陆九渊(2 / 3)

为判断和实践的准则。只要能反身内求,明得本心,就有了主宰,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六)义利之辨

陆九渊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取决于其日常所习,而所习又取决于志趣和动机。如果一个人的志向和动机在于义,那么他的所习所喻就在于义;如果志向和动机在于利,所习所喻就在于利。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主要不在于表面行为,而在于内心动机。义利之辨要解决的是道德评价和道德人格问题,并非排斥任何建功立业的行为。例如,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有道德的人会以义为准则,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

三、主要成就

(一)开创心学

陆九渊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开创了“心学”学派。他认为心是唯一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在他的理论中,心不仅是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中心,也是宇宙本体和道德理性的体现。

陆九渊的本心概念带有极强的伦理学色彩,他认为本心是人天生固有的,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心,同时也是能为人提供道德准则、发动人道德情感的仁义之心。他的“理”兼有宇宙本体和人之本心的双重含义,“理”不仅是具有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宇宙之理,同时也是人的道德理性、道德原则的根源。陆九渊认为内心的道德准则与普遍宇宙普遍之理是同一的,尽管理具有超越的特性,但人之本心即是此天理,天理不在人心之外。

继续阅读!

例如,当人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往往会凭借内心的直觉去判断是非善恶,这正是本心在发挥作用。本心如同一个内在的道德指南针,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又如,在思考宇宙的奥秘时,人们可以通过体悟本心来感受宇宙的宏大与和谐,因为宇宙之理与本心之理是同一的。

(二)讲学授徒

陆九渊热心于讲学授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他的讲学常常吸引众多学子,“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布江西、浙江两地,形成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陆九渊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

在教育内容上,他把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

例如,他的弟子们在他的教导下,不仅在学问上有所精进,更在品德修养上得到了提升。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民生疾苦,为当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又如,在陆九渊的讲学影响下,许多地方的学风为之一变,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

四、历史影响

陆九渊作为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其影响力贯穿了多个历史时期。在南宋时期,他与朱熹的学术争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他们的辩论不仅是两种思想体系的碰撞,更是推动了当时学术的繁荣和发展。陆九渊的“心即理”等观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挑战了传统的理学观念。

他的学说在当时就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弟子的追随。尽管曾被质疑学似禅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儒家正宗血脉的地位逐渐被认可。陆九渊的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自觉和道德主体的能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理学过于强调外在规范的不足。

到了明代,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