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刘秉忠(2 / 3)

(一)国号拟定展智慧

“大元” 国号的提出,彰显了刘秉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易经》中的 “大哉乾元”,表达了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宇宙的赞叹。这一国号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体现了忽必烈的高远志向,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更是向天下宣告大元为华夏的正统。

忽必烈将国号从 “蒙古” 改为 “大元”,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在当时的背景下,蒙古帝国内部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原文化和传统,需要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融合性的国号。“大元” 的出现,改变了周边国家对蒙古的认知,减少了它们的警惕性,有利于忽必烈在统一过程中争取人心,减少阻力。同时,这一国号的采用也提升了忽必烈政权的正统性,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二)两都规划显才能

刘秉忠在元上都和元大都的设计建造中,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师的杰出才能。

继续阅读!

元上都开平府城,原为金朝所属之恒州管辖。刘秉忠选址建城,三年告成。上都由外城、皇城、宫城和有关部分组成,城墙全部用黄土夯实,版筑而成。刘秉忠巧妙地利用了高梁河水系,作为大都城的供应水源。他确立鼓楼为南北中轴线对应的中心点,以丽正门南的一棵大树为南部起点。1262 年,大都筹建处从汴京北宋的皇宫旧址上,拆除旧宫殿,将木材和石材运到北京用于大都建设。同年,郭守敬将高梁河与玉泉山水源连通,又向东连通了通惠河,连通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1267 年正月,元大都的城建工作正式开始。首先建造的是宫城,五年后宫城初成,1272 年,大都城的城墙也开始兴建,一直到 1287 年才建成。元大都从空间结构上来看,宫城、皇城、大城,形成了从内向外、三重城垣层层相套的结构。元大都的宫城确立了一条南北中轴线,皇城和外城在外面继续扩展时不离开这条中轴线的主轴。元大都的兴建得益于水系的补充,使得后来漕运兴盛起来,经济繁荣和货物流通得到了保证。

(三)建章立制定乾坤

刘秉忠为元朝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完善了官僚体系与管理制度。他规定官员朝服与俸禄,制定朝仪与官员制度体系,最终成为元代固定的规章制度。在官制方面,刘秉忠参考古今典章制度,设立中央与地方官职。朝廷设中书省总摄政务,枢密院掌管军务,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善恶和政治得失,设置部司院局等机构分掌各类事务;地方设路、府、州、县等政府级别,任用蒙汉旧臣及儒者文武人才为各级官员。在朝仪方面,刘秉忠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朝见皇帝礼节,使朝廷礼仪更加规范庄重。在俸禄方面,他明确了各级官员的待遇标准,激励官员们勤勉尽责。刘秉忠的这些举措,为元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历史影响深远

(一)奠定北京城市雏形

刘秉忠作为元大都的规划设计者,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267 年,刘秉忠奉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新的都城 —— 大都。他以《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按照 “南朝北市,左祖右社” 的原则,规划建造了大都城。元大都规模宏大,城墙周长 28 公里多,宫殿巍峨,寺庙雄伟,园圃美丽,街道宽敞,规划整齐。

在规划元大都的过程中,刘秉忠确定 “中心台” 作为全城的中心,这是元大都在都城设计中的首创。据记载,“中心台,在中心阁四十五步,其台方幅一亩,以墙缭绕,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台,实都中东南西北四方之中也。” 刘秉忠又以中心台为基点向南至大都丽正门外第三桥南的 “独树将军”,定出南北向贯通全城的中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