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马致远(2 / 3)

妙,先以“枯”“老”“昏”勾勒凄凉秋景,奠定感情基调,接着用“小桥流水人家”带来温馨画面,又笔锋一转回到萧瑟,最后“断肠人”登场,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艺术特色

(一)语言特色

马致远的杂剧与散曲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在杂剧中,语言既具有诗性的美感,又不失质朴自然。他借剧中人物之口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人物的念白与唱词充满了抒情性和主观性。例如,在《汉宫秋》中,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之情通过优美的唱词展现得淋漓尽致:“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段唱词如泣如诉,将汉元帝的悲伤与无奈表现得极为深刻。在散曲中,马致远的语言更是丰富多彩。他的散曲风格豪放中不失飘逸、沉郁中又见通脱,语言清丽、人物鲜活、意境高远。他善于运用口语,使散曲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性。同时,他还擅长化用前人诗句,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为散曲增添了文采与韵味。例如,“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什么半张名利纸!”这句散曲中,“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化用了南朝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使散曲更具文化内涵。

继续阅读!

(二)结构特色

马致远的杂剧在结构布局上常巧妙地设置特定环境,以供剧中人物抒情,戏剧冲突相对较为淡化。他通过精心营造的环境氛围,让人物在其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中,将任风子出家的地点安排在菜园,菜园的宁静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为任风子的隐居体验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在这个环境中,任风子可以远离尘世的纷扰,思考人生的真谛,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向出家之路。马致远的散曲结构则灵活多变,既有短小精悍的小令,又有篇幅较长的套数。小令通常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一种情感或一个场景,如《天净沙·秋思》;套数则可以通过多个曲子的组合,展现更为复杂的情感和故事。这种结构上的多样性,使马致远的散曲能够适应不同的题材与表达需求。

(三)情感表达特色

马致远的杂剧与散曲都洋溢着强烈的情感表达。在杂剧中,他通过人物的唱词与念白,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例如,在《西华山陈抟高卧》中,陈抟拒绝为官,坚持归隐山林,表达了马致远对官场黑暗、仕途险恶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归隐生活的无限憧憬。在散曲中,马致远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而深刻。他的散曲多以叹世、归隐为主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的旷达。例如,“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亩田,远红尘千丈波。”这句散曲表达了马致远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功名利禄的超脱,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四、对后世影响

马致远作为元代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对后世文学与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领域,他的散曲拓宽了题材领域,为后世散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多样的风格借鉴。其语言清丽、雅俗兼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让后世文人在散曲创作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与语言的锤炼。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心理刻画,对事物进行细微而传神的描绘,这种创作手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