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计瞒天过海(2 / 4)

难渡过去,不由得心急如焚。

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来到海边一座五彩的营帐中歇息,并请文武百官一起陪同太宗饮酒作乐。一时间,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知不觉陷入了酣睡。他睡得正香,忽然听到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为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后人便将这个故事称为“瞒天过海”。

二,

薛仁贵哄帝渡海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

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汪洋无穷,即向众官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浩荡无际。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

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 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成语寓意此计的关键在于“瞒”,若“瞒”成功,则胜券在握、万事亨通;若“瞒”失败,则事倍功半、弄巧成拙。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瞒”的方式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隐迹潜踪,即把我方的踪迹隐藏起来,使对方无法判断我方行动的方向和位置,然后我方便可以自由灵活地行动;

二是转移视听,即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开的行动上来,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着的不公开行动;

三是示假隐真,即向对方显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掩护、隐蔽起来;

四是阳奉阴违,即表面上服从对方以骗得信任,暗中另自行事来实现自己真正的意图。总而言之, “瞒”是“过海”的前提和手段

瞒天过海计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它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觉、常见不疑的心理,进行伪装,把真正的企图隐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以起到出其不意地出奇制胜的目的。

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秘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计谋。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

如:春秋时代,齐姜和狐偃定计,把晋公子重耳灌醉,打发他离开齐国(见《左传》);

隋代,隋将贺若弼多次大张旗鼓地进行换防,以麻痹敌军,最后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偷袭并攻克了陈国的南徐州(见《隋书·贺若弼传》)。

贺若弼换防造势公元589年,隋朝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