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我爱我和我爱我自己有区别吗?〗 〖没区别吗?〗 〖快去大学请语言学家!〗 …… 先秦汉语中的汝就是第二人称的主格,尔则是宾格。 以“你爱我,我爱你”为例。 用先秦汉语来说就变成了:“汝爱我,吾爱尔。” 弹幕区: 〖没文化,功底太浅了。〗 〖人家是为了方便你理解而已。〗 〖真要解释清楚,直接上论文,你又说看不懂!〗 〖你功底深,你去做个视频呗。〗 〖让人看,还不许让人指出错误?〗 〖键盘侠!〗 稷下学宫。 有游侠问道:“这是骂人的话吧?” “结合评论来看,应当是。” “怎么能侮辱侠!” 游侠愤愤不已,却引来法家讥讽:“侠还需要侮辱吗?” 游侠群体说好听点叫为了心中道义,行侠仗义! 说难听点不就是无法无天? 法家最讨厌这种不遵守法律、视法律为无物的群体。 “拔剑,吾要与你决斗!” 法家弟子笑道:“稷下学宫,不可善动刀兵!” “你大可以遵从你心中的道义,视此律为无物,给我来上一剑。” “啧啧啧……但游侠群体从今往后怕是再不能入此门了。” 以大义压人可不是儒家绝学,各家都会。 杀他,为游侠正名,但绝了群体之路。 不杀,不符合游侠作风。 游侠思索良久,面露狠色威胁道:“你最好一辈子待在学宫!” 此后随着语言的演变,上古汉语中区分主宾格的语法现象逐渐消失,各大方言最终也都基本只剩下了一个对应的人称代词。 大部分方言都是只剩下了我和你这两个代词,但很多南方方言,比如闽南语就是用汝来指代你。 由于先秦汉语有很多不同的代词,“朕”就是表示第一人称我的其中一个,只不过跟我和吾比起来,“朕”字的意思更尊贵。 朕字应当是贵族专用。 屈原的《离骚》中就出现了朕皇考曰伯庸。 如果一个人用朕自称,那其实更像现代汉语里的本大爷、本老爷,本质上类似刘邦爱自称乃公一样。 只不过乃公是民间百姓用,朕是贵族用。 《离骚》皇考的意思是父亲,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都听好了,本大爷的父亲叫伯庸。 秦朝。 “……”嬴政突然理解弹幕所说的功力浅是何意了。 “解释的也太粗俗了吧。” “朕之一字,非各国王室不可用。” “屈原乃是楚王后裔!” 汉朝。 刘邦:“乃公这事后人都知道?” 彼其娘之,这都记进史书,谁干的?” 其实那些在我们现代人如果不借助翻译就是一团浆糊的《论语》,在当时的人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大白话,由于之后语言的变化,才导致我们今天阅读文言文的难度如此之高。 比如以《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例。 其中“夫”是语气词,这句话其实就相当于逝者如斯吧。 同样着名的“之、乎、者、也”都是语气词。 “之”等于音变之前“的”。 “也”的上古音是ya。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语气词“呀”。 如果大家去听一下商周秦汉时代的汉语拟音,就能明白当时汉语跟现在的区别,当时古汉语有众多弹舌音。 弹幕区: 〖这是怎么拟音出来的?〗 〖根据历代韵书不是最早只能复原汉末魏晋的语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