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郡往南是衡阳郡、湘东郡、桂阳郡、临贺郡,只有一口气越过这四个郡,才能抵达交州,所以离开临湘城后,施绩就率军是一路南逃,往交州方向狂奔而去。
这条逃跑的路线,是施绩早就规划好的,这条路,基本上就是一条驰道,是荆州通往交州的主要官道,施绩抵达长沙之后,也几乎没有歇着,早就派出了一支先头部队,修修路,设下一些补给点,将粮草物资提前地准备到这些补给点上,这样真到了逃亡之时,施绩也能轻装而行,不必拖拖拉拉地携带那么多的粮草辎重,严重地影响逃跑的速度。
魏军的追击速度有多可怕的,施绩是深有体会,完全是有如附骨之蛆,一旦被魏军给缠上,想甩都甩不掉。
他到达长沙之后,也压根儿就没有坚守长沙的打算,只是准备着在这里临时的停留,并且早就做好了出逃的准备,一旦发生意外的情况,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就弃城而逃。
施绩此次南下,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投奔交州刺史陶基的,当然如果能在荆南立足,那是更好也不过了,施绩是荆州牧,荆州七郡自然是在他的管辖之内,在荆南七郡,施绩便有很高的权威和话语权,但如果到了交州,那施绩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了。
那怕在官阶等级上,州牧还是要比刺史高上一级的,可那是在荆州,施绩才有这样的权力,到了人家的地盘上,他这个州牧就变得有名无实了,寄人篱下,别人能收留他就不错了,还该什么权力,搞笑的吧?
不过既然施绩打算投奔交州刺史陶基,那就说明他和陶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在事先没有得到过关照就贸然前往的话,是很容易吃到闭门羹的,那怕没吃到闭门羹,但也很容易让别人反感,这世人很少有人会热情招待不请自来的客人的,绝非是那种过命的交情。
施绩和陶基也确实不光是有着深厚的交情,而且两家还是姻亲,施绩的母亲就是陶基的姑姑,两人正是姑舅兄弟,有着这么一层关系,施绩前往交州自然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
所以施绩才会在巴丘之战后,瞧着形势不妙,率先地提出来南下交州的计划,原来施绩是早有这个打算的,既然留在荆州比较危险,倒不如早些远遁交州,交州地远偏僻,烟瘴横行,魏军真要长途远征,困难也不是一星半点的,所以施绩认为前往交州的安全系数要比留在荆州高的多。
但陆抗却有意利用蜀国的力量来抗衡魏国,执意地留在荆州,两人政见不一,最终只能是各走各路。
施绩对他的决定是不曾有过一点后悔的,在他看来,留在荆州,那是必败无疑的,如果一昧地听从陆抗命令,吴国真就全完了,时间会证明一切,自己选的这条路是保证吴祀存续的唯一正确之路。
事实上,施绩对留在荆州已经不抱有任何的希望了,那怕他暂时地停驻在长沙,也仅仅只是“暂时”而已。
施绩的军队需要粮草物资的补给,毕竟他们离开武昌之时,为了轻装而行,几乎扔掉了所有的辎重和大部分的粮草,每个人都只能携带十天的口粮,这确实也是为了逃亡的需要,如果携带的东西过多的话,那吴军行进的速度就会被拖得很慢,极易被魏军给追上。
但轻装有轻装的好处,可以充分地保证行军的速度,但后续的事情也是比较麻烦,一旦偏离了计划,无法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地点获得补给,那么整个军队就会陷入到无粮的困境之中。
维系军队士气和斗志的其实就是衣食,身无御寒之衣,口无果腹之粮,再坚强再有斗志的军队最终也会瓦解。
陆抗撤出武昌之后的目标地是江陵,正常情况下,吴军十天之内抵达江陵,那是绰绰有余的,可行军打仗,哪有什么正常的情况,出现任何意外它都不算是意外,巴丘渡江失败之后,吴军便陷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因为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