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3章知人用人测人忠诚(3 / 4)

诡三国 马月猴年 2671 字 5个月前

况,曹操不知道么?显然曹操是很清楚的,而且在曹操安排作战计划之时也是展现无遗,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有了这个命令,然后众将皆疑。千钧一发,决于一札。这是在孙权重兵云集,合肥危在旦夕时,护军薛悌奉命驰援,但是他并没有带来多少的兵卒,只不过是带来了写着曹操作战方略的手札。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护军也就是薛悌勿战。乍看之下似乎合情合理,实际背后颇值玩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操的卫戍安排,完全不符合所谓知人善任的要求,也根本不是按照当时这些将领的个人作战特长来安排的……其一,乐进不善守而善攻。就算是曹操自己,在上表称赞乐进功勋的时候,也是说乐进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而不是临危受命,坚守得援,却敌于城下。第二,受命出战的李典,其实性格偏向于谨慎,并不以进攻见长,反而擅长防御。以黎阳之战协助程昱督运军粮,博望坡力劝夏侯惇为典型例证。第三,张辽和李典、乐进并不和睦,当时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张辽自己都担心另外两个人不听他的。曹操明知如此,却驱使张李二人共同出城迎敌,而留下了乐薛二人守城。难道曹操老年痴呆了?他能不知其中硍节?所以曹操他是故意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曹操这怪异的城防安排,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之所以看上去不合情理,是有背后必然的理由。薛悌是合肥之战中唯一一个曹操没有安排具体任务的人物,甚至明确表示勿得与战。带援兵来,但是不参与作战,难不成就当啦啦队喊加油么?所以考虑到七千对十万的悬殊对比,这实际上是曹操对薛悌的一种保护。因为薛悌是兖州东郡人,也是张邈之乱时少数的未变节的兖州豪强之一。这些经受了考验的兖州人,进入了曹操帐下值得信任的圈子,仅次于曹氏夏侯氏直系人马。同样也得到保护的,是帐下吏出身的乐进。张辽是并州雁门人,先是归属于丁原,后以兵属董卓、吕布,后来在历史上投降曹操,也是辽将其众降,并非是孤身一人,而是手下有私兵为众。李典是山阳豪族,继承伯父李乾和从兄李整的势力,门客宗族一万三千馀口,私兵三千余人,凭此倚仗,年仅十五便得中郎将之位,部曲之众可见一斑。所以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在当时卫戍合肥的七千甲兵,大部分应来自张辽、李典等人的私兵。曹操嘴上不停的称赞张辽,表示对于张辽的信任,但是实际上曹操对于张辽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兵属,从始至终都在怀疑,猜忌,而相对地方豪强大户出身的李典,有着一万三千宗族门客的势力,也让曹操心怀顾虑。故而乐进虽擅长攻坚,却被安排驻防任务,刻意加以保护,与兖州老乡薛悌安坐合肥,其背后逻辑一目了然。合肥之战,张辽披甲陷阵、大破孙权,同出征的李典在战后不久即死,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基本上也可以推测是在此战之中身负重伤,勋劳至大,甚至被性格偏狭的曹丕追念合肥之功,谥典曰愍侯。在国逢难曰愍。大部分的愍谥者,均死于疆场。可以说,在历史上的曹操心中,当时恐怕已经做出了最坏的打算,然后得知合肥之战的结果后,大为惊叹,想必是战果实在是太出乎他原本的意料。甚至曹操很可能已经做好了牺牲张辽、李典的心理准备,因此事后封赏,也就尤为康慨,张辽从五品杂号的荡寇将军,直接升到了二品常设可开府的征东将军。史载太祖大壮辽,而这大壮两字在仅仅出现了两次,一次给了张辽,一次给了徐盛。这样的知人善任,是拿命出来搏的。或者换句话说,曹操只是相信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一个人言行,他觉得只有再这样的极端情况下才是展现最真实的品质,才能是他作为判断是否要用这个人的最为重要的依据。在之前许县之乱的时候,曹操就是这么做的,他营造出了一副生死攸关的局面,然后躲在暗处观察。这一次谯县戒严,搜捕四乡,曹操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