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坐镇帅府,对各路军队进行调整。
秦良玉进出乾清宫有些频繁,在不断的与朱栩谈妥征倭的各种事项。
比如,虽然秦良玉坐镇,但必然要有一个前线征讨使,商议来去,最终定为新任的辽东大都督杨嗣昌。
又接着对海军,各路军队进行划分,调整。
多尔衮的军队,调整为五万,必须是精锐。朝鲜,琉球各五千,蒙古三万,萨摩藩的一万人,总数十万大军,海军触动两百艘战舰,包括正在修缮洪武号,人数三万人。
明朝的动作很大,倭国那边迅速查知,本来隐晦的调动不再掩饰,一面向北集结,似乎要挡住虾夷的进攻。另一面,各藩国的军队飞速越过关门海峡,集结九国岛。
九国岛上风声鹤唳,一片肃杀。
岛原半岛的天草四郎更是紧张,无数基督教徒拿起兵器,早早准备。
在大明征讨倭国之前,德川幕府肯定会先剪除内乱,铲除天草四郎所带领的基督教徒们。
另一名,鹿儿岛上的萨摩藩同样在准备,桦山久,左良玉等日夜整军,视察各处要塞。
这些年,鹿儿岛上的士兵始终没有增加多少,不是人不够,二十左良玉用了极其残忍的练军之法,一直保持着一万人,确保这一万人绝对精锐!
明倭战争一触即发,大明这一边,兵精粮足,众志成城,快速筹备,调兵遣将,来势汹汹。
倭国压了几年的怒火,已忍无可忍,新仇旧恨,自然更不怠慢。
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快速集结,遥望着彼此,静等着准备就绪,大战就在眼前!
不管对外如何,内部孙传庭的动作越来越多,引起的波动自然更大。
因为山西巡抚衙门在落实‘责任到人’的事情上的‘懈怠’,孙传庭将山西巡抚吕大器叫到京城,在议会常务理事会公开检讨,甚至他当面指责吕大器,语气相当严厉,简直如指着他鼻子,当众大骂。
读书人最好面子,吕大器是封疆大吏,哪里受得了,当众与孙传庭争执起来,孙传庭直接就要动议常理会,免了吕大器巡抚的职位。
最后是靖王,傅昌宗等人赶来,做和事老,吕大器脸红脖子粗,不肯罢休,孙传庭更有要坚持罢黜吕大器的意思,最后还是周应秋开口,再不行,就到乾清宫前打御状。
这下,孙传庭,吕大器稍微冷静一点。
最后的结果,就是吕大器向内阁做出深刻检讨,并在朝报上发表军令状,保证不打折扣的执行内阁的政令,否则就自行辞官。
到了这里,这件事才算了结。
但这对大明上下来说的震动是非比寻常的,吕大器是谁,是周应秋在吏部尚书任上的吏部侍郎,是公认的周应秋最重要的‘下属’,是帝党干将,能做到山西巡抚,少不得周应秋的运作。
现在,孙传庭居然连‘帝党’二号人物周应秋的面子都不给,将吕大器‘整’到如此颜面无存的地步,可见孙传庭真的是为了‘新政’刚正无私,六亲不认,不管不顾了。
一边是孙传庭强势破除毕自严以来的‘陈规’,动静越来越大,已然威胁很多人的利益。另一边是帅府看似不动声色,实则在对内部进行清查,意图纯洁军队。
同时,秦良玉调度各地军队,各种轮换,轮调,人事调整目不暇接。
户部虽然没有大笔的钱粮出入,可还是有一笔不小的数字被神秘‘挪用’,继而朝廷要讨伐倭国的事传的沸沸扬扬,在京城掀起了一波浪涛。
工部主事上疏内阁,言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内政尚未高成,何以又开战?’
开封知府上疏,直言‘倭国孤悬海外,国穷民蛮,于我大明毫无威胁,何以非兴兵讨伐不可?’
秦淮河上一四十多的中年人,酒后狂草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