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族生活在几省交界,穷山恶水,大军难行,易守难攻,基本上每年都要征讨数次,才能保各地平稳。
可从天启元年到崇祯三年,朝廷用在征讨这些土司身上的费用,高达两千万两白银,起初十万,后面飙升到两百万,三百万,甚至于五百万!在天启六年,甚至逼迫的朝廷削减辽饷来支持西南的战事!
可见这是一个多大的祸患!
李邦华在陕西,对这些也知道不少,思索了一阵,他道“皇上,土司作乱由来已久,原因复杂,臣认为朝廷当区别对待,剿抚并用,一昧的征剿并不能解决西南的战乱。”
朱栩点点头,最近他也一直在思考西南土司的事情,与李邦华想的倒是接近。
他每年给西南的大笔银子,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维稳’上,太浪费,要是能招抚,息宁战事,每年省个几百万两都是可能的。
朱栩心里斟酌一翻,道“有秦良玉,王三善等人在,朕在军事上倒是不怎么担心,至于招抚,你觉得何人合适?”
“杨鹤。”李邦华脱口而出的道。
朱栩端起茶杯,慢慢的喝了一口。
杨鹤当年在陕西坚持以‘抚’为主,结果失败,被朱栩调离,再接着是李精白被掳走,震动朝野,杨鹤的起复就遥遥无期了,现在一直赋闲在京城。
这个人倒也合适,朱栩‘嗯’了声,道“西南六省是一盘棋,不能各干各的,朕打算在西南设立军政总理大臣,协调六省军务,政务,你觉得如何?”
李邦华一怔,没想到皇帝还有这样的想法,接着就思索起来。
西南地域广大,人口相对稀少,却又是受灾最重的,各种事情纷纷扰扰,确实也不能一昧的等着朝廷决定,一来一去往往坏事。
只是六省军政总理大臣,不止掌握政务,还手握几十万兵马,这不说皇帝,他们都不放心!
李邦华眉头皱起,道“皇上,这是暂设,还是常置?”
朱栩道“三年为一期,最多三期。”
‘三年倒是还好说……’,李邦华心里暗道,三年也成不了什么事情,到时候调走换一个人就是,他看着朱栩道“臣认为可以。”
“你觉得何人合适?”朱栩接着道。
李邦华又一怔,旋即认真思索起来。
要说合适的人不少,辽东的孙传庭,四川的秦良玉,江苏的曹文诏等人都可以。只是他不太明白,皇帝为什么要问他的意见,这件事不应该与朝廷诸公商议吗?
转瞬间他就想到了最近沸沸扬扬的增补内阁辅臣的事情,想到这里,他不禁看了眼朱栩。
李邦华心里若有所动,要说入阁的人选,六部中的傅昌宗,周应秋,申用懋呼声最高,还有就是辽东的孙传庭,当然,也有人提曹文诏,不过这个是武人,已经被自动排除了。
那么这几人都不能动,李邦华认真的盘算了一会儿,道“臣认为江苏的曹总兵较为合适。”
朱栩倒是不知道李邦华一时间心里转了这么多念头,听着曹文诏的名字,不由得有些惊讶“曹文诏?”
随即他摇头,道“老曹这个人,军事上朕很放心,政务通的少,西南有是稳妥之地,他不合适。”
李邦华听着‘老曹’二字,心里微跳,传闻曹文诏是皇帝的第一心腹,这传言还是不够准确啊。
李邦华有些摸不清朱栩的意思,只得道“臣不知。”
朱栩看了他一眼,又端起茶杯来。
“傅昌宗,周应秋你觉得哪一个合适?”朱栩拨弄着茶水,头也不抬的道。
李邦华眼神诧异的看着朱栩,心里捉摸不透他的想法,这两人不是要入阁的吗?
李邦华猜不透,只得跟着朱栩的话来,比较一番,道“周尚书与傅尚书都是稳妥之人,周尚书在吏治上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