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影片的口碑出炉可能会是最快,最有权威性的。然而对于电影节的观众来说,只要不是口碑崩盘,那些赛前就大热的电影他们也一定会去看的。
柏林电影节是提前三天买票,也就是说比如15号上映的电影,你12号就可以买了。因此即使是有影响,那也是好几天之后了。
只是目前看来,根本没影响。
原因没别的,争议片啊!
路泽这部电影究竟是平衡到平庸之作,还是有所亮点,亦或是给人新的思考,都要亲自看了才算数。
所以无论记者还是影迷,越是有这种争议越是开心,越是有的写来吸引关注,呈现自己的鉴赏水平。像之前那种大家都说好,风向一边倒的电影,反倒没有什么意思。
都有点那么大评论家的意思。
所以在berlale past的门口,依旧是很多人举着简易自制的牌子高价求票,现场气氛甚至比往年的大热片都更火热。
还记得《心迷宫》初到柏林的时候么?
柏林电影节卖票是少数,有很多场次也都是不标座位的free seat(免费座位),曾经《心迷宫》也是这样的,如今《我不是药神》虽然收费,也依旧热度不减。
因为即使对于普通影迷来说,最贵也就15欧一张的票价,换来的是一天甚至好几天的谈资,更不可能退票了。
...
对待争议,其实路泽还挺开心的。
这是他作为幕后导演的一个发挥,所以很愿意让大家提意见。如果是他写了他导演,许多声音反倒不真实了。
好事情,他现在感觉什么知识都可以吸收,反正才完成导演专业的研一上学期的课程学习,他需要很多声音来把书本上的东西转换为实际。
因此电影节开始,这部电影的争议声音都没有停下来过。此后的几天里,影迷们都参与了进来。吵来吵去,你知道有一种影迷叫“路吹”,其实路泽都没怎么觉得自己还有这种影迷,并且在欧洲还这么多。
就是路泽不管拍什么片子,他们都吹。
以前是大家吹所以看不出来,现在在这个争议的时候,一下子这群人就凸显出来了。这些影迷把整部电影的实验性的地方一一解剖,然后这也正是争议的地方,给路泽带回了不少节奏。
毕竟对于那帮文艺的家伙来讲,路泽就是在一些情节收了——大家都看出了,这部电影主导是路泽,只是不说——然后其实在路泽好感度很高的欧洲这群人也没有狠批他。
路泽毕竟过往的战绩也很优秀。
所以最终怪到华国的电影体质上来讲,说的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路泽这么多年才不拍华语片,就是限制太多了。稍微触及一下边缘——这个边缘可能都不是真的边缘——华国那边就不行了。
呃,路泽不得不出来澄清。
虽然华国电影有很多扯淡的地方,比如电影不分级所以什么鬼片都不能引进这种就很坑爹:胆子不大的路泽反倒喜欢看鬼片。但这次真的不是那边的锅,主要还是路泽自己想这么拍,这么剪的。
...
2月21日。
几天时间转瞬即过,大家吵来吵去热度也终于稍稍下降一些,一些共识也算吵出来了。
比如首先这部电影有一些实验性部分,值得鼓励;也有创新的部分,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这种问题;但太理性地看待,没有深挖,又缺乏了一些艺术加工。
电影毕竟还是电影,不然你这拍的不如叫纪录片。
但其他的就难了,达不成共识的。
依旧是很有讨论度的,这边记者多数采访不到路泽本人,那就轮番轰炸《我不是药神》剧组的导演,编剧,演员之类,甚至最后把《大象席地而坐》的剧组成员也拉了过来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