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军械重工(2 / 3)

汉祚高门 衣冠正伦 3154 字 2021-11-13

。尤其是在一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人员流动性高,技术交流和扩散也会变得普遍。想要长久保密,那么管理成本将会变得极高。

所以,虽然沈家工坊里也一直在持续着对火药各种配比的研制,但沈哲子也从未将之当作什么决胜天下的胜负手。尤其在没有明显一家独大的优势下,你的技术有多大诱惑,就有人肯付出多大代价。就算可以将一整套技术完整保密,那么未来淮南军的辎重运输队伍将会成为各方竞逐的对象。到了那时候,盟友都会变得不可靠,而且黑手将会下的比谁都要狠。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技术领先就全无意义,先行者有一项绝大的优势,那就是可以规定行业壁垒和标尺。秦始皇之伟大,在于给后世创造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模版。而有了这个模版,后世无论怎么纷乱的世道,有志者都会向此努力。

路径依赖惯性之大,以及对人行为的约束,是持续且悠久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决定后世火箭推进器宽度的,并不是一线的科研人员,而是两匹马的屁股宽度,早在两千多年前便被决定。两匹马的宽度,是古罗马战车宽度,而战车宽度决定了道路宽度,而后世发明的电车车轨,宽度同样由此而决定。而这一标准,后来又应用到火车轨距,而运输火箭推进器的交通工具,便是火车。

类似看起来荒谬,实则事实的例子,数不胜数。

淮南军的战车结阵,已经通过累次实战而确定其在军事上的意义。那么后来效仿者想要追逐同样的战绩胜果,首先要想的自然是对淮南军的全面模仿。在这方面,徐州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乏亲眼见证战车结阵的威力,甚至连战车实物都有。

淮南军的战车标准配置是载员二十人,弓、弩、枪、槊、刀、杖、锤等兵器一应俱全,整架战车所采用的是不常见的双轴挂厢结构。其中后车作为主要迎战部分,所采用的是木、铁两层盾防。而且在作战时因为要并拢紧密结阵,所以车轴采用的是圆头车轴而非一般战车的尖头。

其实此前徐州军在见识到淮南军车阵战绩后,也曾经采用过类似的作战方法,将原本军中服役兵车稍加改造投入作战,但是最终的战斗结果与淮南军的战绩却是大相径庭,相差甚远。

当然决定一场战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双方军力对比、地形差异、以及作战时机的掌握等等,林林总总,难以历数。但其中最为显而易见的,自然是双方械用的不同,也是最好纠正弥补的一个因素。

所以当接受到淮南军的馈赠后,徐州军接下来将之投入作战,果然战绩因此改善许多。这无疑更加树立了淮南军战车军械的品牌效应,但事实上原因真的只在于械用不同?没人能说得清楚。

其实沈哲子本人也不知道刘裕的却月阵,战车到底是怎样的样式结构。而淮南军这一战术打磨成熟,其实原因也有很多,有的确实有理依据,有的则单纯只是因俗就简。

比如战车的双轴结构,在战场上活动起来,自然要比单轴战车更灵活一些。尤其淮南军畜力不足,在战场上战车活动还要依靠相当一部分的人力才能完成。而且这样的双轴结构,可以将战车拆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既增加了单辆战车的载运量,通过舟船运输投入战场的时候,也能更加的方便。

至于人员和械用的配合,当中便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原因。比如各类兵器的配比,淮南军是十杖五锤,其实为什么是这样,包括现在的淮南军自己都说不清楚。可是后来徐州军在效仿的时候,仍然严格遵从这一比例。

当然整驾战车也并非全无技术可言,比如后挂车厢的外覆铁甲,首先是整体锻造起来,成型之后再通过坩埚加热渗碳。这种固态渗碳的方法,沈哲子并不知此世旁处有没有,但是淮南所掌握的技术却是乌江冶铸基地自己所实验总结出来。如此铸造的战车铁甲,硬度极高,而且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