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露出为人所得。
所以,这是一份命运曲折的遗诏,而且还是一份衣带诏!
血诏原件,杜洪自然不可能轻易送出,但是内容也都尽录下来,命人投书弘农,继而送入行台。
血诏内容大义是愍帝惭愧不能守护祖业,身受屠各丑类所辱,但幸在江东还有宗族长者琅琊王司马睿传承统序,再兴晋祚。
书里还用非常殷切的语调嘱咐琅琊王,虽然客寄江表,但也不要心灰意懒,要深衔国恨,懂得选贤任能,至于江东那些吴人门户,也不要因为生长边远之地而不用。吴人多血性,只要施以恩惠,再过十几年,肯定会有雄臣勇出,慷慨兴复王业。
另外,书里又仔细叮嘱司马睿切记不要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急于反攻报仇,尤其不要急于远攻关中,因为这里胡势还很强大,担心琅琊王报仇心切、葬送了晋祚这最后一点传承。
“关中播乱,胡困年久,王宜谨慎,师若轻遣,则必有殃……晋业不久,王之罪也……”
从这些话中,也能看得出司马邺这个小年轻也是颇有几分乐天知命的豁达,为了不让司马睿犯罪,煞费苦心的劝告他不要急于报仇。
至于关中这边,也都不必担心,屠各小丑以胡虏资质窃据,肯定不会长久。到时候自然会有三辅心向晋祚的豪强们蜂拥而起,掀翻胡虏的统治,让关中再沐浴王道光辉。
并且告诫琅琊王一定要谨记,到时候千万不要吝惜封赏以免让义士齿冷。就算有人因此阻止,那必然是担心自身的功业权位会被摊薄,绝不是晋业柱臣,而是窃夺王命自专的国贼。
因为担心琅琊王不知该要以何权位封赏这些光复义士,诏书的最后还体贴的列明了各种封赏规格,比如扫除胡虏、光复关中的,应该封以大司马并开国郡公,其余各类,也都参差有序。
现在将国器奉送琅琊王,希望琅琊王对此能够奉行不悖,如果有背信违约,则是失信于天下,司马邺在黄泉中也不会开心。而且一旦如此,届时肯定会天下大乱,天命也不会再关照晋室,天下百姓也都会嘲笑司马家薄情寡恩。
如此种种,荒诞到了极点。所以当这一份书信送到行台后,沈哲子也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情略作翻阅,只是感叹这个杜洪挺有趣,脑洞开的不小。
至于所谓衣带诏这种传诏形式的指向性,在没有《三国演义》传播的时下,也算不上是什么让人过分遐思的事情。尽管《三国志》中有记载,也仅仅只是董承这个西凉余孽不忿汉帝东归、权归曹氏而作的一点权谋诡计罢了,远不是后世演义所渲染的那么大义凛然、光明伟岸。
而且沈哲子怀疑杜洪也未必就看过三国志,如此脑洞大开,应该只是凑巧。
这样一份遗书血诏,任谁都看得出是假的,单单各种措辞就漏洞百出,即便是流传于外,真正稍具辨识能力的人也都不会相信。
更何况如今关中咫尺在望,就算这遗诏是真的,沈哲子是脑壳坏了才会遵从一个死了二十多年的遗嘱。不要说愍帝司马邺,哪怕是元帝司马睿、甚至当今皇帝的明书诏令,也都摆到一边去。
他替司马家擦屁股、收拾天下已经是大义求全,更不会兑现什么空头支票。真想受封大司马,下黄泉找司马邺去要。
所以单纯这一份伪诏,其实问题也不大,但很快沈哲子就察觉到一点不妥。杜洪这小王八蛋开脑洞就开脑洞,该死不死为了体现他这诏书的合法性,着重标注落款用印乃是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许还要加上一句大魏受汉传国玺。真正传国玉玺长得什么模样,其实沈哲子也不知,而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
江东朝廷以晋祚正统自居,结果代表“受命于天”的传国玉玺却没有!
所谓打人不打脸,或许杜洪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一时脑洞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