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抗争(1 / 2)

清晨的长安大街尚在宁静的惯性中不能醒来,清脆的马蹄声,跟随着开坊门的钟鼓,一唱一和的,将人们从温暖的梦乡中拉起。

兴庆宫内,一位大约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也早早地就起身视事了,自去年真正掌握权力以来,他无时无刻不以太宗为榜样,兢兢业业。

几十年来的沧桑变化萦绕心头,国家在祖母的手里被搞得乌烟瘴气,从当年的打遍天下无敌手,到如今四面受敌,连小小的契丹都时叛时臣,吐蕃更是仗着自己那四十万铁骑,连年入寇,如同春秋时期的楚国,心怀问鼎之志。

吐蕃虽然强于楚国,但大唐可不是东周。

李隆基伸着胳膊,接受着来自奴才们天经地义的服侍,整个过程,他不必用一丝的力气。

身后的紫衣人平声静气的朗读着他手里一封又一封的奏折。

“乙酉日,吐蕃遣其大臣宗俄因矛至洮水请和,然其以敌国礼相待,臣不敢擅自专断……”

他闭着眼,直接打断了他,说道:“看来武街一战他们是没长什么记性啊!他以为现如今还是武家人坐天下吗?姑息养奸姑息养奸,一步步的后退只能换来他们得寸进尺!我可不是中宗,告诉他们,要么臣,要么打。”

“可如果那吐蕃因此事连年犯边,恐生灵涂炭,还请陛下三思。”

李隆基对着宫女手中的镜子找了找,冷笑一声:“就好像答应了他们,他们不来一样?说,还有什么事?”

“还有一个是泉州刺史冯仁智来的奏报。”高力士一脸茫然地看着这封奏疏,何明远三个字让他颇为疑惑。

“泉州?冯仁智?”李隆基对此人没多少印象,只知道是个清官。

高力士越看越糊涂,说道:“额……陛下,冯仁智奏保何明远为夷州县令。”

“什么?何明远?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李隆基亲自将奏疏拿了过来,迅速地浏览着,自言自语道:“开荒一载以来,得户两千,口万余,良田万亩,山林无数……何明远?我记得他不是做鸭子去了吗?怎么又跑到泉州了?”

高力士低着头说道:“或许此何明远非彼何明远。”

李隆基看着奏疏,点头说道:“言之有理,不过还是召来见见的好,这样,你让中书省下一封诏书,就说此人虽有屯垦之功,但名器终究不可以假人,故开垦之地,悉数归国,然念其功劳,许以入朝,由朕亲自嘉奖,对了,此人很重要,一定要安全带到,派个得力点的。”

“诺。”

高力士会意地颔首而去。

李隆基合上了手中的奏疏,轻笑道:“何世仁,看来你的债有人还了。”

……

……

从南到北,空气逐渐变得湿冷起来,水分和冷空气相结合,如同剔骨的尖刀,穿过锦袍绵衣,直直的透进了肌理之中。

按理说这几年天气暖合,可万万没想到,扬州竟然也下雪了,但温度并不是很低,所以,雪花刚刚落地,在未能积少成多之时,便与尘土融为一体。

“哇!好冷啊!呜噜噜噜噜~妈妈咪呀!”

何明远站在扬子津的码头上抖来抖去的,等着高仙芝去赁车,

码头上人来人往,只见脚夫们扛着扁担,一颠一颠地走在路上,双手暴露在寒风中,身上的衣服也很单薄。

何明远看着他们,就想起了自己,去年自己在西明寺何尝不是这样?若是没有拿姓崔的一万贯做本,就是干到死也只能是个脚夫,多财善贾,长袖善舞,诚如是也。

面对这些人,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生意做大,雇佣更多的人,然后让给他们更所的福利。

……

待走到九曲池,已经日暮了,扬州的街道上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