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手(4 / 5)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294 字 2023-02-23

生气,五胜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牌、肺、肾也。” 陈王廷时期的七个套路,经过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一代,原有的108势长拳和太极拳二至五路,已逐渐被舍弃,很少有人练习,取而代之的是陈氏太极拳一路和炮捶(现称之为二路)。一路又分演出老架、新架。新架与老架架势一样宽大,扬弃了原有的一些高难动作,新架随后又出现了赵堡架,代表人物有陈清萍。关于赵堡太极拳的渊源问题,据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中记载,是王林祯传蒋发传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佰→张宗禹→张彦传陈清萍,也有人称陈青萍学拳于陈有本,后人赘于赵堡,所传拳势与老架相同,但是突出了圆形运动特点。从陈王庭早先拳套中的腾空一字腿落地、双手落地、双足先后向上蹬踢等动作,到流传下来的陈氏一路,逐渐简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适宜大多数人习练,预示了太极拳朝着健身、群众性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基本完成了陈氏太极拳包括赵堡太极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现代意义上传统太极拳的雏型,由此将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太极拳流派。杨禄禅从学于陈长兴老架陈氏太极章,以陈氏一路为蓝本,逐渐形成了杨氏太极拳体系。杨禄禅(1799—1872年)????????????????到北.京传拳,为了适应大众健身学习的需要,开拓了改编拳套,再经过其三子健候(1839—1917年)修改为中架子,最后由健候三子澄甫(1883—1936年)定型为大架子,成为动作好展大方,无跳跃发力,流传最广的杨氏太极奉,其它架势的杨氏太极拳,由于其动作难度或其它原因,并没有广泛流传。

其中,得传于杨禄禅和其次子班候(1837—1892年)小架子的佑,经佑之子吴鉴泉(18701942年)进一步修润,形成了动作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风格与杨氏同一趋向的太极拳,定型为吴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曾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从而创造了武氏太极拳,经李亦畲(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氏太极拳,拳架动作形态上有了独到之处,在拳套编排结构上类似杨氏和陈氏,但动作形态上高度抽象概括,仅以“起、承、开、合”其至“开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强调开合虚实,架式紧凑,独树一帜。

孙禄堂(1861—1892年)擅长形意、八卦,又向郝为真学习武氏太极拳,参合三派之长,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突出进步必跟,退步必撒,开合相接的特点,定型为孙氏太极拳。

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成为陈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氏太极拳的地位,广泛开始传播动作螺旋缠绕,松活弹抖,有顿足发力的陈氏太极拳。

纵观五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以一路为主,其它四氏太极拳,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顺序、谱名、动作名称。在动作形态上,几个主要流派,都以扩大或缩小动作原型为手段,创造自己拳势,这和几个流派创始人的自身条件和习拳根基有关,如个人身材、学识等,杨澄甫定型大架与其身材显然有关,孙禄堂擅长形意、八卦在孙氏太极拳中显而易见,武氏取法舍形,主敬主静,没有脱离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太极拳,是什么拳法?”众人不理解,曹诱在一旁询问陆垚。

的确,这个时候的太极拳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叫法,所以对于大家来说,这还都只是一个新概念。不过,既然台上的徐方能够用出这个拳法,说明在之前,这太极拳就已经存在了。

接着,陆垚和大家解释了一下徐方的这个拳法的精髓,以及为什么之前在比武招亲大会的时候徐方会失手。

曹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