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甘州之战(下)+西域联横+南征(7000字,求票)(5 / 6)

了这一步,已经没人会敢反对天子的决策了。

不过越是如此,史皇帝越是小心,他毕竟历尽千帆大风大浪,知五千年兴衰消亡,接受过科学教育,明白历史沧桑。

他没有想过去强行逆天改命,因为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异想天开。

史皇帝从上次改革中吸取教训,想着多推行教育以来获取基层支持,不过经过他多次微服出巡走访之后就发现这件事不切实际。

首先普及启蒙教育必须使得知识廉价,知识廉价前提必须是纸张廉价,文字廉价,这些都需要活造纸术,印刷术和工业的飞跃。

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普通百姓能有时间去学习,如今的普通孩子六七岁就要帮家里干一些轻活,十几岁就是一个成熟的劳力自力更生,只有这样辛勤耕种才能度日哪有时间去学习。

唯一的办法就是技术进步带来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提升,解放农业人口。

让他们要么去工厂工作,要么农耕时也有更多空闲时间,然后才能有广泛的教育,当广泛的教育普及之后,普通百姓才会思考觉醒,然后全国范围的改革才可能有基层的土壤,才能彻底成功。

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短则是百年大计,长则是数百年的事情。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计划由天子推行本身就不现实,不是人人都是他,皇帝不可能革自己的命。

所以事情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死结,最大的变革只能由下而上发起,而非由上而下。如果人民不觉醒,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

史皇帝明白自己能力边界,对这些事也有清楚的逻辑,他明白自己只能在当下的框架,当下的规则中做到更好,也为后人造福。

所以他只能在高层教育,如国子监,讲武堂等,大力推行数学,地理等的教学,并以自身威望不断提高它们的地位。

同时为后人留下许多警醒和发展方向的指导。

在中国的前半程,儒学提倡的以人文道德为本的理念,使其远远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可到后半程,这个理念却成了另一种禁锢,而这种改变是有历史原因的,安史之乱就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身处历史河流之中,人们并没有上帝视角,他们只能以史为鉴,矫枉过正。安史之乱后的历史很多都是对安史之乱教训矫枉过正的结果。

史皇帝则是更加公正客观的,所以他矫枉了,也努力不使其过正。

不过他也没法预测,这艘巨轮会在他的掌舵之下驶向何方。

........

康定十八年,水力作坊运用成熟,新式火枪营组建完毕。

如今所有禁军几乎每军之中都能配备两个火枪营,战法也在不断改变,当年西域黑汗残余势力试图夺回故土,被疏勒驻军击败,俘斩一千二百多人。

当年,史皇帝要求大理境内要有秦国驻军,大理国主犹豫再三不敢反抗,准许秦军派十个营入驻大理东北面的一些关隘道口。

当年,工部改进了印刷术和造纸术,等到天子的着重赞赏,并以为天下表率。

当年黎桓建立前黎朝(大体今日越南),史皇帝派出使者要求其归附中原,否则就发兵讨伐。

黎桓不知道是被耽搁还是没收到消息,总之没有入朝朝见。

史皇帝大怒,视为挑衅,准备发兵征讨。

次年以刘清川为大将,率军四万南下讨伐,并从岭南西南给他征发了庞大的后勤补给军团。

同时以水军舰船一百余艘,其中三十艘炮舰,走海路支援陆地作战。

这次进军不同以往的是其中三万人是火枪兵和炮兵,余下才是骑兵和传统步兵。

而史皇帝不是一怒就出兵,也不是气黎恒不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