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张璁:嘉靖朝改革风云的幕后推手,明代改革第一臣(2 / 3)

诠释。他的《大礼或问》更是系统阐述了自己关于皇统承继的观点,认为世宗继承大统并非基于过继关系,而是遵循祖制的自然继承,因此应当尊其生父为皇考,维护人伦天性。

这份奏疏得到了明世宗的高度认可,对于渴望维护与生身父母情感联系的年轻皇帝来说,张璁的观点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使得世宗感到自己的决定有了理论支撑和道德依据。张璁也因此被视为理解并支持皇权的忠臣,很快受到了世宗的信任和重用。

四、勇于改革

在嘉靖年间,明朝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土地兼并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威胁社会稳定与皇权统治的严峻考验。张璁作为嘉靖朝的核心改革者,深刻认识到土地问题的紧迫性,力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国家根基。

土地兼并的严峻形势

明武宗时期,全国流民数量高达六百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土地集中于皇室、王府、勋戚手中,形成大面积的庄田。这些庄田的急剧膨胀,严重挤压了平民百姓的生存空间,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进而引发频繁的农民起义。到了嘉靖年间,张璁面对的是一片亟待解决的土地危机,他明白,要稳固政权,必须从土地问题入手,恢复农业生产,安定民心。

继续阅读

庄田清理与土地改革

张璁上任后,果断展开了对庄田的大规模清理工作,不仅在京畿地区,还将清理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并触及到僧寺产业,显示了他改革的决心与魄力。嘉靖九年的清理行动中,共查勘勋戚庄田五千余处,涉及土地五万七千余顷,其中大部分被归还给了原业主。为了防止未来再次发生类似情况,张璁还严格制定法律条文,禁止侵占或私下转让民田,对违法者施以重罚,甚至包括勋戚大臣。这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嘉靖中兴”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科举制度的革新

在教育与官员选拔方面,张璁同样看到了旧有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尤其是科举考试中过分重视形式而忽视实际才能的问题。为了提升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他着手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与文体,强调实用主义,鼓励考生关注现实问题,减少浮夸空洞的文风。同时,针对科举名额有限,大量人才被排除在外的现状,张璁创造性地提出了“科举、举人、岁贡三途并进”的用人策略,打破了单一的科举选拔模式,拓宽了人才选拔的渠道,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为国效力。

尽管这些改革在初期遇到了不少阻力,包括一些保守派的批评,认为改革过于严苛,甚至有损士子利益,但张璁的坚持与远见卓识最终获得了显着的成效。改革后的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促进了学术风气的转变,增强了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张居正等后来的名臣对张璁时期的教育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那是明代学风最为接近古代优良传统的时期,足见张璁改革的深远影响。

五、反腐倡廉

在嘉靖时期的明朝,政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官场贪腐横行,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张璁作为嘉靖朝的重要改革者,对贪污腐败现象深恶痛绝,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力图肃清官场风气,恢复政治清明。

推行《宪纲》以整饬风纪

嘉靖六年(1527年),张璁担任都察院负责人期间,向明世宗提交了一份名为《宪纲》的提案,共包含95条具体措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官吏贪腐问题,提升政府效能。他特别挑选了七条最为紧迫的条款,建议立即执行。这些措施一旦落实,将大大加强法制约束力,规范官员行为,提升行政效率,从而达到整肃朝纲的目的。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