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张璁:嘉靖朝改革风云的幕后推手,明代改革第一臣(3 / 3)

张璁在任用官员时,打破常规,主张以“廉能爱民”为标准,不论资排辈,只要具备清廉、有能力且爱护民众的品质,无论其出身、学历或官职级别,均可被推荐和提拔。他在《论用人》疏中明确表示对仅凭进士、举人身份选补官职的不满,认为应该更广泛地发掘和任用真正有德才之人,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为官场带来了新风。

严惩腐败,树立榜样

嘉靖十年(1531年),张璁因名字犯了世宗名讳,获赐新名“孚敬”,彰显了皇帝对其的信任。同年,面对吏部侍郎徐缙的私纳贿赂行为,张璁不仅没有包庇,反而主动揭露其罪行,展示了他反腐的决心和公正无私的态度。徐缙最终被革职为民,此事震动朝野,表明了张璁在反腐斗争中的强硬立场。

身体力行,清正廉洁

张璁的反腐行动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包括皇亲国戚、太监、官吏、权贵等,他们对此怀恨在心,多次发起弹劾。但张璁以身作则,坚持原则,即便多次因各种原因离京归乡,依然保持寒士本色,不以权谋私,更严禁家人仗势欺人。他在位十年间,未曾引荐任何内臣,不允许私相授受,也不滥用职权为子侄谋取荫庇,这种清廉自律的行为,为当时的官场树立了罕见的正面典范。

六、久病薨逝

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天,张璁的身体状况开始下滑,疾病缠身。面对日益恶化的健康,他多次向明世宗提出辞官归乡的请求,但世宗念其劳苦功高,不舍其离去,不仅未予批准,还亲自为张璁调配药物,希望他能尽快康复。然而,张璁的病情并未因此好转,甚至在一次朝房值勤时突然昏倒,长时间昏迷不醒,这一事件让世宗意识到张璁的健康状况已经到了无法继续承担繁重政务的地步,最终同意其致仕,让他返回故乡温州调养。

回到家乡后,张璁的病情并未好转,长期处于虚弱状态。世宗对张璁的病情十分关切,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温州瑶溪贞义书院探望,并数次下旨召唤张璁回京复职,但张璁的身体状况已无法承受长途跋涉和政务压力,因而未能成行。

直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六日,这位为国家改革事业倾尽心力的政治家在温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五岁。消息传至远在承天府(今湖北省钟祥市)的明世宗,他深感悲痛,对张璁的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并下令举行隆重的祭葬仪式,追赠张璁为太师,赐予“文忠”的美谥,以此表彰他一生的贡献与忠诚,张璁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

结语

张璁,这位来自浙江的学者型官员,以其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成为了嘉靖朝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改革措施虽然伴随着争议与挑战,却无疑为明代中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历史的评判中,张璁或许是一位复杂多面的人物,但他对于推动明代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客观评价。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