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门虎子
戚继光出生于明世宗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子时(1528年11月12日),在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州鲁桥镇,今天的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戚家本源自山东东牟(今莱芜),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在元末战乱期间,为了躲避战火,带领全家迁至濠州定远昌义乡。戚祥追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南征北战,并在攻取云南的战役中英勇牺牲。朱元璋称帝后,为了表彰戚祥的开国功勋,特别授封戚祥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使其世代世袭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之职。从此,戚家便扎根于登州,担任要职。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是一位刚毅且好学的将领,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先后在山东备倭军事都指挥、大宁(今河北保定)都指挥使以及神机营副将等职务上服役。戚景通直到五十六岁才有了戚继光这个儿子,因此对儿子寄予厚望,教育严格而全面。戚景通不仅教授戚继光读书识字和武艺,还常常向他灌输保国安民、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旨在培养出一位兼具文韬武略的优秀后人。
戚家虽然出身于将门世家,但家境并不富裕,戚继光自小就在清苦的环境中成长。在他十岁那年,父亲戚景通为了奉养祖母而返回家乡,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加艰难。然而,正是在这种艰苦的家庭氛围下,戚继光磨炼出了坚韧的性格和广博的知识面。他从小就表现出对军事策略的兴趣,喜欢思考和策划,展现出多方面的天赋。到了十三岁,戚继光开始师从蓬莱当地的名儒梁玠学习,进一步深化了他对文史经义的理解,为其日后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和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崭露头角
戚继光的军事生涯始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一年,他的父亲戚景通病危,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催促戚继光火速赴京办理袭职手续。然而,戚景通未能等到儿子归来,便与世长辞。十七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袭职位,从此踏上了长达四十五年的戎马生涯,这标志着戚继光正式步入了军事舞台。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年仅十九岁的戚继光被委以重任,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他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对屯田制度进行了清理整顿,成效显着。当时,山东沿海地区饱受倭寇侵扰,烧杀抢掠,民不聊生。戚继光心中充满了杀敌报国的决心,在一本兵书的空白页上题写了一首名为《韬钤深处》的诗,诗中写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淡泊名利的情怀,更彰显了他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崇高理想。
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起的五年间,戚继光每年都要率领登州卫的兵家子弟前往蓟州戍边,每次都出色完成了任务。这段戍边经历对戚继光而言意义非凡,不仅让他熟悉了北方边疆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形势,也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军事素养。他曾回忆道:“(吾)弱冠自奋,部署六郡良家备胡,稍习北鄙利弊。”这表明,这段经历对戚继光的军事理念和实践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戚继光一举考中山东乡试的武举。次年九月,他进京参加会试,恰逢庚戌之变爆发,蒙古军队自古北口直逼北京城下,明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在这关键时刻,戚继光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御建议,被任命为守卫京师九门的总旗牌官。尽管未能在此次会试中脱颖而出,但戚继光的军事才华已经得到了朝野的广泛关注。兵科给事中王德等人看到了戚继光“青年而资性敏慧,壮志而骑射优长”的特质,纷纷上疏推荐他,为戚继光的军事生涯铺平了道路。
三、初战倭寇
1、御倭山东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戚继光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肩负起了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