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长期驻扎会消耗大量粮饷,于是他们不断催促杨镐出兵。
在朝廷的压力之下,杨镐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准备与后金决战。但遗憾的是,由于战略失误和其他种种原因,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尽管杨镐在辽东再次复出,但他面临的挑战远比以往更加严峻。这次复出不仅未能挽回辽东的颓势,反而加速了辽东局势的恶化,为后来明朝在辽东的全面崩溃埋下了伏笔。
五、决战萨尔浒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正月,杨镐召集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官员,决定在二月十一日誓师,并于二十一日出塞作战。他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将兵力分为四路,分别从四个方向进攻后金的领土。
总兵官马林负责率领部队从开原出发,攻打北面;杜松则从抚顺出发,向西进攻;李如柏从鸦鹘关出发,直扑清河,攻打南面;东南方向则由刘綎率领部队从宽甸出发,经由凉马佃,对后金实施侧翼攻击,并计划使用朝鲜军队提供支援。这四路大军号称共有四十七万兵力,约定在三月二日于二道关会合后共同前进。
然而,计划的执行并不顺利。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恶劣的天气条件严重影响了部队的行进速度。此外,出兵的具体时间也被泄露给了后金方面。
杜松急于建立功勋,提前渡过了浑河,并开赴二道关。不料,后金军队早已设伏,待杜松部队接近时突然发起攻击,杜松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马林原本计划从三岔口出发,得知杜松战败的消息后,便停下了脚步,结营自保。
此时,杨镐得知杜松战败的消息,急忙传令让李如柏和刘綎的部队停止前进。李如柏收到命令后,停止了进军。刘綎的部队当时已经深入敌境三百里,抵达浑河附近。后金军队开始攻打刘綎的部队,但未能取得明显进展。后来,后金军队采用计谋,伪装成杜松部队的模样,成功混入刘綎的营地。刘綎发现后,奋勇抵抗,最终在战斗中牺牲。
只有李如柏的部队保持了完整的建制,未受重大损失。此次战役,明军损失惨重,据统计,文武将吏共有三百一十多人阵亡,士兵损失达四万五千八百多人,丢失的马匹、骆驼以及武器装备更是不计其数。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引发了极大的震动。御史杨鹤上书弹劾杨镐,但万历帝并未作出回应。不久之后,开原和铁岭相继失守,多位言官纷纷上书指责杨镐的失职。在这种情况下,杨镐被逮捕并送入诏狱。
六、遭到处死
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二十八日,刑部正式判处杨镐和李如桢死刑。明熹宗朱由校认为杨镐在辽东战事中的表现“轻率寡谋”,并且认为他的行为“贻祸至今”,因此批准了刑部的判决。
然而,到了五月六日,左佥都御史王德完上疏请求对杨镐和李如桢从宽处理,希望给予赦免。明熹宗接受了王德完的意见,同意“准从宽议”,即对杨镐和李如桢从轻发落,暂时避免了他们立即被执行死刑的命运。
这一决定引起了争议。工科给事中魏大中随后弹劾王德完,坚持要求处死杨镐和李如桢。但明熹宗并未改变先前的决定,杨镐和李如桢暂时得以保住性命。
崇祯元年(1628年)五月,户科给事中瞿式耜上疏论“六不平”,其中第四条就是关于杨镐和王化贞尚未被处死的问题。瞿式耜认为,鉴于他们在辽东战事中的失职行为,应当追究责任。崇祯帝朱由检回应说,“封疆失事,自有定律”,但并没有明确表示是否会对杨镐等人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到了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初七日,湖广道御史刘学诗再次奏请诛杀杨镐,认为必须为辽东的损失付出代价。这一次,崇祯帝批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