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李定国:南明悍将的辉煌与悲歌(8 / 9)

遭受了致命的损失。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国退回昆明,永历帝召开御前会议,研究下一步的出路。讲官刘范主张按照刘文秀遗表行事,进入巴蜀,依靠夔东十三家,经营陕洛地区;李定国提出撤入湖南地区,如果获胜则可以攻下六诏,如果不胜则可以进入越南,召集东南亚诸国反清义士,与郑成功汇合,共同进行抗清。刘范和李定国均主张先转移,再图恢复。但永历帝的臣僚多为滇人,不愿离开家乡,勋臣沐天波、权臣马吉翔便力主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则逃入缅甸,永历帝表示同意。李定国军行进止,一以诏敕从事,并未坚持己见,只是对沐天波说:“公其努力,愿无生后悔而终忆余言也。”

十五日,永历政权西逃。李定国事先发布了文告,劝说百姓疏散,并命令各营不得毁坏仓库,以免清军到来后无粮可食,徒害百姓。一路上,他还收抚了难民。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明永历十三年)正月初三,清兵会师昆明,又立即紧追不舍。为了保护永历帝脱离险境,李定国命总兵靳统武领兵四千护送永历帝奔腾越(今云南腾冲),自己则率精兵六千留永昌(今云南保山)阻击。二月,吴三桂在大理击败白文选,气势汹汹地追来。李定国决心打掉敌人的锐气,全歼追兵,策划了他生前最后一次激烈的战斗——磨盘山战役。

永昌境内的磨盘山地形复杂,仅容单马通行。李定国在那里设置了数道栅栏,左右设伏,大营屯山后四十里橄榄坡,炊食饷伏,令毋见烟火。他预计吴三桂必无戒备,便以窦民望为初伏,高文贵为二伏,王国玺为三伏,计划清军进入三伏时,“首尾横击之,片甲不令其逃也”。果然不出所料,二月二十一日,吴军追来,其先锋已进入二伏,但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吴三桂大惊,急令后撤,并炮击左右伏兵。农民军出伏作战,“短兵相接,自卯至午,僵尸堵叠”。

磨盘山战役中,有三分之二的战士战死,清军也死伤大半,后退三十里,包括固山额真沙里布在内的十八名将官被击毙。由于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军作战勇猛,使清军再也不敢骄横穷追。

十、宁死荒外

永历帝在马吉翔的挟持下从腾越逃入缅甸,与李定国、白文选失去了联系。三月,李定国与白文选在木邦(今缅甸新维)会面,商讨未来去向。李定国认为缅甸地区贫瘠,大军进入缅甸后可能发生祸乱,而且缅甸只能容纳两人,但永历帝单独去可能会更安全。白文选则认为内地已被清军占领,继续留在内地会有危险,建议他随永历帝去缅甸,而李定国则主持外部军务大事。两人意见不合,最终各自行动。

磨盘山战役之后,李定国剩下的部队不过数千人,势力十分窘迫。不久,贺九仪从广南率万人来会合,祁三升、魏勇等人也率部归附,军势稍有恢复。李定国将大营移至孟琏(今云南澜沧),制作了大量印敕,广泛联合土司,号召共同抗清。沅江土司那嵩起兵响应。李定国的部队坚持了几个月,但最终被清军攻破,不得不移营孟艮,招募头人,耕种纳粮如同郡县一样。

吴三桂见无法彻底消灭大西军,采取了招降的措施。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明永历十四年)三月,吴三桂利用贺九仪的妻子劝降,贺九仪正准备投降时被李定国杀害,从此无人再敢提及投降之事。

继续阅读

李定国曾连续上疏三十余封给永历帝,但都没有得到回复。直到七月,白文选强攻缅都阿瓦失利归来,李定国和白文选才了解到永历帝被缅甸扣留的真相。九月,两人分别进入缅甸。至十一月,李定国大败缅军,并提出以送还永历帝作为退兵的条件。但缅甸方面回答说:“你们要攻城,我也不怕,你们大军来到这里,水土不服,将士会生病而死。”第二年二月,李定国和白文选再次合兵攻缅,缅军集结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