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地,郑军取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收复了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随着这些胜利的到来,郑军的声势日益高涨,包括定西侯张名振在内的多位将领前来投靠。
1652年(清顺治九年,永历六年)正月,郑成功在海澄地区取得了另一项重要进展,清军海澄守将赫文兴投降。二月,郑军开始进攻长泰县。面对郑军的攻势,清朝派遣陈锦率领大军前来救援。两军在江东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郑成功凭借对闽南地形的熟悉,在江东桥附近布设了大量伏兵,最终大败陈锦,歼灭了大部分清军,取得了江东桥战役的胜利,并随即攻克了长泰县。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重重包围。同年四月,为了缓解漳州的压力,清军决定从海上进攻厦门,企图迫使郑成功回师救援。为此,清军集结了百艘船舰,向厦门发起进攻。郑成功派遣陈辉、周瑞等将领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双方在崇武海域爆发了激烈的海战。郑军在这场海战中大获全胜,从而确保了对漳州府城的持续围攻。
漳州府城的守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使得郑军的围攻持续了超过半年的时间。长时间的围困导致城内水粮枯竭,士卒和平民饥饿致死的情况层出不穷。史料记载,城中出现了极其悲惨的情景,军民互相争夺食物,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极端情况。
同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金砺率领大军抵达福建,并进入泉州府。面对强敌,郑成功下令解除对漳州的围困,以便集中力量对抗金砺。郑成功将部队部署在漳州龙溪古县,意图复制先前击败陈锦的方式,使用伏兵战术对付金砺。然而,金砺的军队识破了郑军的计谋,两军展开了一场混战。在这场战斗中,郑军损失惨重,多名将领阵亡,最终不得不撤退以确保海澄和厦门的安全。清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南靖、漳浦、平和、诏安四县。
1653年(清顺治十年,永历七年)四月,金砺再次进犯海澄。在激烈的战斗中,郑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许多部将牺牲。面对严峻的形势,郑成功亲自上阵鼓舞士气,甚至险些遭到清军炮火的直接打击。五月,郑成功发现清军的火药和粮食供应出现问题,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待清军大举渡河之际,发动火攻,大破金砺的军队,取得了海澄战役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海澄的安全,也使得金砺被清廷召回京城,双方再度进入了相持的局面。
七、力拒清廷
1653年(清顺治十年,永历七年)五月,郑成功在海澄战役中大败清军将领金砺之后,双方进入了短暂的相持阶段。同年八月,双方在泉州府安平报恩寺内进行了一次议和,郑军得以暂时休兵,筹备粮饷,整顿军备。然而,清廷并未放弃招降郑成功的努力。同年十一月,顺治帝再次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承诺给予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将,但郑成功仍旧拒绝接受。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郑成功继续坚持抗清。这一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主力集中在福建,认为江浙等地的防务空虚,于是请求郑成功派兵北上。张名振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一度攻至金山寺,威胁南京城。然而,由于后援接济不及,最终不得不回师。同年的二月,清廷再次派遣使者与郑成功议和,提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的条件,但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次拒绝了清廷的提议。同年八月,清廷再次派遣使者进行谈判,郑成功的亲弟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者之列。郑成功认为清廷并无诚意,表示“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了清朝的条件,坚持抗清。
继续阅读
同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双方能从东西方向同时进攻广东,使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