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倩没有学如何用彩丝织图案,听说那是相当复杂的东西,要用专门的提花机,找人专门学才行,短则几月,长则几年才能学会。
上村这里没有人会,朱家姨娘那里也没人会,或者说村子周围几十里都没人会。
道州这里的提花织物都是从外面运来的,听说价格老高了,普通人家根本买不起。
要在衣裳上做花样要么印花、蜡染,要么刺绣。
于是为了节省时间,她把取好的部分葛丝一起放在放了草木灰水里的锅里,煮浸晒了几次让葛丝充分脱胶后再织。
但在试过这种做法后发现因为煮得太过,葛丝软是软了些,却也容易断线,接线都花了更多时间。
所以最后还是先织再练后染,或者煮练一两次后称好染一两匹的线再织。
等六匹完成时,时间都花了十几天,到了六月底了。就着大人去交夏粮的当口把六匹先交了,便又开始织绢,余下的葛丝就等闲下来再织。
现在田地里的事跟她没有多大关系了。何氏要她把主要精力放在纺织印染上,她也不再把大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大田里,而是帮着种蓝,纺纱绩麻染布。
特别是蜡染,她的蜡画因着自身的兴趣和苦练,画技进步挺大,普通花样子根本不用先画底色再涂松香,而是直接用松香画。甚至可以空手画出很是复杂的整片花样子。
手帕、枕巾、汗巾、头巾、被面、桌面、织成的衣裳、裙料,这些整片的,都可以画出来。
在村子里有了点名气,因此从邻居们手里接了些布来蜡染,换些米粮。加上要用自织的布做了蜡染拿到市上或街上卖,忙得分不开身。
因着隆庆开关的原因,沿潇贺古道到梧州的人流、商流比之前多了不少,许多人挑担推车把自家的米布豆带到秀水、贺县甚至梧州出售。
也有许多商家从府城或是衡州那里乘船而来,在西关桥码头下货,再雇人运到那几个地方。
而在那几个地方,有南下的船只顺着北部湾去安南和占城,或者顺江南下去广州出海。梧州比之前更是繁华。
她们家的布则主要是由禹寿和尧寿挑着去秀水和贺县或换或卖,回来时自然是挑盐。梧州盐是大宗,这是她几年前跟天开去时便了解到的。
现在家里人也不去梧州挑盐了,而是走到贺县为止。
这里老早就有从广东沿河运来的私盐,虽然价格比梧州的稍高,但距离近,可省些时间,总的算起来一担利润没有少多少。
天开有时间则到其他村子里收布,然后自家做成蜡染或印花后挑到那边卖掉。
是以除了家人更加忙碌外,还准备请一两个短工准备在秋冬日的闲时帮着染布,平时就自家人管着。农忙时节照样请短工插秧割禾打谷。
天开带着尧寿和禹寿在蚕房邻着的那个坡上搭了个棚子,里面置几个大染缸,外面架了两排长竹竿用来晾布。
那里离小东门不远,漂洗也方便。而倩倩一家织好的布和收来的布都在那里染好晾好,或用河蚌壳刮好,或担到下村那里踹了才挑去贺县。
这几天倩倩跟张氏一起将自织的三匹细棉布、两匹细麻布染了。
棉布是用黄豆粉、石灰、米糠做成的染糊按花型刮上糊后晾干再染色,待布干了后再将糊刮掉的蓝底药斑布。
麻则是直接染成蓝色,极为简便,天气热穿夏布正合时宜。
倩倩还另外染了一匹蜡染布,晾干拉平,用鹅卵石刮平褶皱便成了,花色还挺好看,深青的底色,白色的缠花杂宝纹。
只可惜,这是周夫子家的女儿周小娘子定了的。
周小娘子另外还订了一匹浅青色的细夏布,等两匹都好了会跟给柏崽送米时一起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