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张栻(2 / 3)

张栻在岳麓书院讲学,以其深厚的理学造诣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了众多学子。他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传授知识,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栻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为湖湘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栻在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授徒讲学,使他成为了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着作与思想

(一)丰富着作

张栻着有《南轩易说》《论语解》《孟子解》《太极解义》《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南轩先生集》等着作。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张栻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知识储备。其中,《南轩易说》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解读;《论语解》和《孟子解》则体现了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太极解义》显示了他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推崇与深入研究。

继续阅读!

(二)思想成就

教育思想

张栻认为学须 “立本”,这个 “本” 就是 “明天理”。四德、五伦属于天理,因 “局于气禀,迁于物欲” 而造成 “天理不明”,需通过后天教育、学习来穷其天理、复其本性。

在教育的作用上,强调 “学以成身”,即通过教育变化气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教育的目标是 “学所以明万事而奉天职”,其中 “万事” 包括德性与知识两个方面,核心在于明人伦、知礼义、辨义利,以 “成才善俗” 为最终目标。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张栻强调教育除获取知识(致知)外,更重要的是识得 “天理”,讲明 “人伦”,培养健全的人格,“知” 和 “行” 并非二途,而是内知、外行,知行互发,“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理学思想

张栻思想接近程颢,主张知先行后说,认为有了 “知” 可更好地指导 “行”。他推崇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并以 “太极” 为最高范畴。

张栻所谓太极,作为一个本体论的哲学范畴,太极是万物化生的根源,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一阖一辟、往来无穷的变化又产生有形的人和万物,人与物皆本于此,皆以太极为最后的根源。

张栻强调明理居敬,在治学方法上,不以 “贤圣之言” 为准绳,主张通过道德涵养使受教育者的内心产生一种专一的心理状态,促进获得更多、更正确的道德认识。同时,张栻力主抗金,勇于指斥时弊。

政治思想

张栻提出王者之政本乎天理,政事以格君心之非为先。他认为要建立人纪,施于万事,仁立而义行,而无偏弊不当的地方。

张栻重视义利之辨,将 “义利之辨” 与天理、人欲之辨统一起来,以 “无所为而然” 还是 “有所为而然” 作为义利之辨的根本标准。

张栻强调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首要地位,认为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决科利禄,也不仅仅是培养言语文辞方面的 “专家”,而是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传承儒家道统,担当起儒学继承和发展的责任,同时也能济世用民,学以致用。

五、历史影响深远

张栻对湖湘学派的贡献不可磨灭。他主教岳麓书院期间,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使得湖湘学派盛极一时。张栻以其深厚的理学造诣、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湖湘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与朱熹、吕祖谦的交流切磋,进一步推动了湖湘学派与其他学派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