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饮”变成了“喝”。 这些变化就导致很多人都误以为这些词是书面语,但在今天的粤语、客家话等南方方言中,他们依然还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颈、食、饮、行等词。 因为唐宋以来南方汉语发生音系简化的速度要远慢于北方汉语,所以才使得这些唐宋的口语词汇留存了下来。 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天,江浙沿海一个小渔村的几十名村民正站在村口的大柳树下,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天。 他们此番齐聚不是他事,正是为了等待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圣旨。 这个小渔村世代皆以捕鱼为业,几百年来相安无事,但熟料几个月前一群日本浪人装扮的小矮子横空而降,不由分说见人就砍。 这帮人长得不高,但砍人功夫可是一流,一把倭刀使得是虎虎生风。 一时之间,沿海闹倭寇的消息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朱元璋一听汇报当即大怒:“小小倭寇也敢来大明作乱,传咱的圣旨,给地方官和百姓们知。” 大约到了日上三竿的时候,朱元璋的圣旨终于到了。 由于当地的地方官们都品级太低,也没见过圣旨,所以他也是激动的手舞足蹈。 而且为了防止朱元璋的话太过晦涩难懂,导致渔民听不懂的情况,地方官还做好了宣读完圣旨给他们翻译的准备。 毕竟中国历代的书面语言都是脱胎于商周秦汉口语的文言文。 而到了明朝,当时的口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没读过书的人听不懂这玩意儿是很正常的。 眼见圣旨,已到小渔村的村民左盼右盼,终于到了宣旨的时候,包括地方官大家都恭恭敬敬的跪了下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在场的所有人都傻了眼,尤其是地方官更是惊得目瞪口呆,陛下怎么能在圣旨里说大白话呢? 应该写古文才对!我还等着给这帮草民翻译呢! 不过跟当地官员的诧异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那几十名渔民欢欣鼓舞:“原来陛下也跟我们说一样的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于是这份完全口语气息的白话圣旨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虽然至今不能找到这份圣旨的明确出处,但是通过真实史料记载的朱元璋的众多白话圣旨,也可以佐证明太祖执政时期皇帝圣旨的白话性质。 其实通过元明清三朝遗留下来的海量史料,也很容易就能发现这时的口语已经跟今天的北方汉语没啥差别。 元朝末年,当时的朝鲜人为了学习汉语,特意编了一本名叫《老乞大》的汉语口语速成手册。 这本书忠实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方汉语的原貌。 “大哥,你从哪里来?” “我从高丽王京来。” “如今哪里去?” “我往北京去,” 而在明清时期,随着市民经济的繁荣出现的大量的本小说中,《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完全是使用当时北方汉语白话来写作。 而到了清朝,由于史料文献的丰富性,我们更可以通过当时存留下来的大量皇帝批复的奏折来感受到当时口语和书面语文言文的巨大差异。 在雍正皇帝的奏折中高频出现:“朕知道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这种大量白到不能再白的大白话, 同样在被很多人质疑是现代人伪造,但已经证实是明末文物的着名的扯淡碑上也能看到像“扯淡,再不来了”这种生灵灵活现的口语。 雍正:之前不是已经盘点过朕? 下次请直接跳过吧,本来挺正常的文字。 被你们解读之后,总感觉怪怪的。 因此到了元明清三朝,仅就北方汉语而言,它的口语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