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变化。 对于一个明朝人而言,“之乎者也”是写作才会用到的书面语,而日常交流的口语与今天所差不大。 自魏晋开始至明清,汉语完成了口语与书面语分离。 文言文不仅对我们来说是晦涩难懂的古人,对明清的古人们也一样。 虽然口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由于儒家“是古非今”、“言必称三代”的传统,元明清的书面语依然沿用文言文。 好处:语法结构和词汇组成超级稳定,不会因为口语的变化而读不懂几千年前的文章。 坏处:普通老百姓没上过学的情况下,完全听不懂。 即便侥幸认识几个字,倒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古文,还是看不懂。 使得知识被垄断在极少数的精英阶层。 评论区: 〖明清时期可以用这句话解释:工作用申论,下班用白话。〗 〖文言文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用的是竹简,省材料。〗 〖我觉得古人日常都是讲白话的,之所以有文言文,是因为以前纸张难求,用竹简刻字麻烦,成本也高,所以需要缩减,文言文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不用觉得,事实就是这样。〗 〖但纸张发明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就纯粹是贵族、儒家、士绅、官员的私心了。〗 〖故宫馆藏的张居正给幼年万历编写的教材,都是大白话。〗 〖所以又是儒家背锅?〗 〖何止是儒家,贵族阶层都一样,全世界都一个样,知识成了大白菜,还怎么当贵族?〗 〖你是在说阿美的快乐教育?〗 〖我倒觉得是东大。〗 〖呵呵,多少钱一条?我也发。〗 〖东大很好了,哪个国家义务教育的时候就教你屠龙术?〗 〖教了吗?〗 〖你政治课开小差了?〗 〖高中认真学习,大学好好读,还会教你如何发动群众,如何组织群众。〗 〖有这个?〗 〖有啊,除非你没去。〗 嬴政提出一个建议:“普及大白话。” “李斯、叔孙通,你们来办。” 书同文、语同音的事本来很难办,但天幕出现了,恰好又人人都能听懂,能看懂。 订立教材,发往各地,说得上一句不费吹灰之力。 “咱觉得有道理,不愧是咱的儿子。”老朱表扬了一下朱棣。 朱棣建议字体简化,雅言以后世口音为准,反正差别算不上太大。 本来这是朱标的建议,但他提点弟弟,让朱棣去说。 看着老四被夸的一脸不好意思的模样,朱标笑了。 家和万事兴,难道孤还能怕弟弟表现的好,抢了孤的太子之位吗?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老朱审视着群臣问道:“你们意下如何?” 大臣无一反对,全票通过。 以往还需要人反对,送几个脑袋给老朱砍,再来几个人坚定支持,以博老朱欢心。 但现在没必要了,天幕的出现是个意外。 索性就遂老朱,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古往今来,世家或者说贵族士绅,对付拥有无上威望的开国皇帝的套路都没变。 等他死! 人总会死的,难道他还能活一百岁不成? 真能活又能如何,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岁能不能走路还两说。 要真活一百岁,还不退位当太上皇,那就更好了,意味着朝政全得靠大臣! 老朱杀伐果断又如何? 让你政令不出紫禁城,你有办法吗? 所谓不出紫禁城,不是明指,而是说你发出去的政令总要有人去做吧? 可手下全是我们的人,你如何和我们斗? 中枢发出的政策一定是务虚的,这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