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李定国:南明悍将的辉煌与悲歌(4 / 9)

军攻击桂林外围,之后三路合围桂林。左路军迅速攻克全州,李定国果断命令部队不要进城,而是直接与自己会合,向严关挺进。这一决策为桂林大捷奠定了基础。

六月三十日,清军试图夺取严关,大西军奋勇抵抗。次日,孔有德率精锐前来增援,但在大西军战象的冲击下,清军马匹受惊,孔有德大败而逃。大西军随即追击至桂林城下,将之包围。七月四日,大西军登上云梯攻城,孔有德在城头被射中头部,自知无路可逃,于是烧毁家产并自杀身亡。桂林之战大捷后,广西全境迅速被收复,许多地方的民众自发驱逐清军,李定国也下令不得滥杀无辜,优先安抚百姓。

随后,李定国任命明将徐天佑守卫桂林,自己则率军北上,连取全州、永州(今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国进攻衡州(今湖南衡阳),守将沈永忠弃城逃亡,长沙巡抚金廷献亦逃离,清军纷纷溃散。李定国在衡州设立官署,休整部队,准备继续北进。

同时,李定国还命令马宝东取阳山、连州,占领广东西北部;派马进忠、冯双礼北取长沙,攻占常德、岳州;命高文贵东进江西,连下永新、安福、永宁、龙泉,围攻吉安。自七月出兵以来,李定国收复了两个州和十六个郡,大约三千里的土地重新回到了南明政权手中,史称“湘桂大捷”。

李定国的军队纪律严明,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清军在湖广连续失利,清政府震惊之余,派遣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两广,并派敬谨亲王尼堪率领十五万精兵前往长沙迎战。李定国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但这一计划被冯双礼泄露给了孙可望。最终,在衡州战役中,李定国成功斩杀了尼堪,但由于冯双礼和马进忠未能按照计划行动,李定国被迫单独作战,无法扩大战果。

桂林和衡州两次大捷震惊了清廷,李定国的威名传遍四方,清廷甚至考虑放弃西南省份以换取和平。李定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纵横数省,收复湘、桂两地,击败数十万清军,掀起了继1647年之后的第二次抗清高潮。他的英勇事迹受到当时着名学者黄宗羲的高度赞誉。

六、孙李内讧

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十月,北路军在保宁(今四川阆中)遭遇吴三桂的军队,由于主将刘文秀轻敌,副将王复臣阵亡,导致北路军战败。这一失败不仅削弱了大西军的力量,还引起了内部的动荡。孙可望不仅剥夺了刘文秀的爵位,还解散了他的部队,此举激起了大西军将领们的不满,军队的士气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李定国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孙可望对李定国产生了嫉妒和猜疑之心。他不仅拒绝向李定国发放犒赏银两,阻止永历帝封李定国为西宁王,而且还密谋杀害李定国。到了1653年(清顺治十年、明永历七年)正月,孙可望担心李定国日益坐大的势力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率领“驾前军”东进沅州,意在对付李定国。

此时,李定国驻扎在宝庆,他得知清军在湘江东岸放牧,便设伏夺取了清军的马匹。孙可望在此期间多次致信李定国,要求他前往议事。李定国在前往途中,得到了刘文秀之子的密报,告知他孙可望的真实意图。尽管如此,李定国仍然希望能够化解矛盾,他在给孙可望的信中恳请对方不要因听信谗言而导致内部纷争,强调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恢复大明江山。

继续阅读

孙可望收到信件后并未改变态度,反而更加恼羞成怒,准备对李定国采取军事行动。为了避免内部冲突进一步升级,李定国决定离开湖南前往广西全州。他对部下表示,虽然他们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不应因为内部矛盾而功亏一篑。他强调要顾全大局,避免自相残杀。尽管如此,跟随李定国南下的部队仍然有大约五万人,未能随行的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到了16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