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郁林一带全部落入清军之手,广东的义师也随之失败。新会惨败的原因主要是李定国的骄傲轻敌,以及郑成功拖延了援军的时间,加上孙可望切断了滇黔的物资援助。当李定国退抵南宁时,身边只剩下六千人,他恢复两广地区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
八、交水决战
自从永历帝被孙可望接到安龙之后,他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孙可望在贵州省城大肆建造宫殿,设立文武百官,起初还遵守永历帝的名号,但后来的行为几乎等同于皇帝。为了保住帝位,永历帝与大学士吴贞毓密谋,派遣使臣前往广西召李定国前来护驾。1653年(清顺治十年、明永历七年)十一月,李定国接到密旨后表示:“只要我李定国活着一天,就不会让陛下受到屈辱,希望陛下暂时忍耐,我这就去救驾,我宁愿背叛孙可望,也不会背叛陛下。”并告知永历帝,待恢复粤东后即来迎接。
不幸的是,文安侯马吉翔为了讨好孙可望,将此事告知了孙可望。孙可望以“欺君误国,盗宝矫诏”的罪名处死了吴贞毓等十八名大臣。从此,孙可望变得更加跋扈,并为防止李定国返回云南,派遣刘镇国、关有才驻守田州(今广西田阳),加以阻挡。
新会之战的失败使得李定国无法在两广地区继续发展。中书金维新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翦除奸雄的故事劝说李定国回师滇黔。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明永历九年),永历帝再次派遣使臣赴南宁通报孙可望“僭逼”之事。李定国接到血字诏书后,伏地痛哭不能起,表示誓死为永历帝铲除奸逆,恢复江山。此时洪承畴正在实施“两粤合剿”之策,全力压缩南宁,李定国倍感压力,于是决定返回云南。第二年正月,李定国火速前往田州,守军要么逃跑,要么归降,关有才、刘镇国逃走。孙可望为了长期控制永历帝,立即派出白文选将永历帝迁至贵阳。白文选不满这一举动,以“舆徒不集”为由拖延时间。正月二十二日,李定国抵达安龙,与永历帝相见,君臣相抱痛哭。李定国密誓效命,背出所刺“尽忠报国”四字给南明朝廷大臣,大臣们称赞他是大忠臣。经过商议,决定将朝廷迁入云南。
当时,刘文秀和孙可望的亲信王尚礼、王自奇、贺九仪等人都驻守在云南,兵力共计五万。二月十一日,李定国抵达曲靖,云南守将议论是否要以兵相拒。刘文秀私下会见李定国,认为孙可望是董卓那样的人物,即使诛杀了孙可望,也可能出现像曹操那样的人物。李定国指天发誓,表示决不会成为第二个孙可望。两人合计,迎驾原本是孙可望的意思,现在要单独去做,瞒住孙可望的亲信,平安进入云南。永历帝改昆明为“滇都”,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白文选为巩国公,所有大事都交给李定国处理。
尽管李定国掌握了兵马大权,但他非常尊重永历帝,给予永历帝丰富的钱粮。然而,他在用人方面存在问题,金维新被授予吏部侍郎兼都察院的职位,导致内讧四起。马吉翔则极力讨好李定国。永历朝的腐败风气已经开始侵蚀李定国。
但对于孙可望,李定国仍然从抗清大局出发,希望能与之和解。他曾请刘文秀带着敕书请孙可望回来,但遭到拒绝。他又送孙可望的妻子返回贵州,但仍未达成和解。1657年(顺治十四年、明永历十一年)五月,李定国派遣白文选进入贵州议和,孙可望竟然扣押了白文选和他的部队。随后,李定国派遣孙可望的旧部张虎去说情,临行前,永历帝赐给张虎一枚金簪,让他从中调解。然而,张虎两面三刀,见到孙可望后谎称永历帝赐给他金簪,让他杀掉孙可望。孙可望大怒,联络王自奇、王尚礼、关有才作为内应,内战最终由孙可望挑起。
大西军绝大多数将士反对内战。孙可望的部将马进忠、马宝、马惟兴密谋帮助李定国,一致要求恢复白文选的兵权。孙可望不知是计,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