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追求“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在艺术风格里追求自然。
米芾的绘画源出董源,他讲究“不取工细,意似便已”,通过选择董源所用的“点”,创造出“落茄皴”,以点代皴,积点成片,泼、破、积、渍、干、湿并用,辅以渲染表现山林、树木的形象和云烟的神态。完全放弃钩皴点擦的传统方法,卧笔中锋变化的随意偶然效果,不拘常规,不事绳墨,超出同时代人的眼界,虽遭到“众嘲”,但为后世开创了新的绘画风格。
米芾的绘画作品多描绘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不装巧趣”风貌,开创了“米氏云山”,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林义等皆师之。
(三)文学造诣深厚
米芾的诗作多情韵悲,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艺术表达。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山水景物诗诗美如画,自述咏怀诗情意深切,交游赠答诗肝胆相照,书画题赠诗丰富多彩。
米芾的诗文与书画结合,能够充分体现和彰显诗书画集于一体的“复合之美”。从《苕溪诗帖》到《淡墨秋山诗帖》,都能让人领略到国画常有的画意画境,以及诗中有画、书中有画的境界与意趣。他的诗歌文本加书法文本再加情景再现、画意外溢,构成了美不胜收的诗书画共美境界。
遗憾的是,米芾有不少手书的诗文遗失了,也有很多诗文虽有文字却无手稿传世。但即便如此,他的文学作品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好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对后世影响
(一)艺术道路的启示
米芾在艺术实践中所开创的艺术道路,为后来者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艺术探索之路。他对前代书法的深入揣研、临习,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超同时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米芾不尚空谈,他的艺术实践和见解显得更加具体,这使得后人更容易了解和掌握书法艺术的表现特征和具体技法。
米芾对书法艺术意蕴的表现特征有着深刻的认识,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将这些认识凝结、固定下来。在失去了文字演变作为书法发展起点之后,米芾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回答了书法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他由唐人书法逐渐上溯魏晋书法,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书法艺术真谛的认识。这种探索过程为后来者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追索道路。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例如,米芾在笔法上的独特运用,如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等手法,形成了飘逸超迈的气势和沉着痛快的风格。这些笔法技巧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思路。他对书法分布、结构、用笔的独到体会,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等要求,将对立因素融合起来,达到“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的境界,为后人在书法创作中提供了审美标准和追求目标。
(二)传承与发展
自南宋起,学习米书的风气就极为盛行。米友仁克绍家风,吴琚酷似绝肖,他们都是专习米芾书法的着名人物。米芾的声名远播北方的金国,此后的追仿者更是代不乏人。众多书家追仿米芾书法,不仅体现了米芾书法的广泛影响力,也反映了他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赵孟頫和董其昌虽艺术渊源与米芾不完全相同,但他们的书法创作与米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赵孟頫特别强调书法贵有古意,主张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古人作品入手,其艺术实践出入于晋、唐。董其昌也主张学习书法要以临摹古人作品为基础,他对米芾艺术道路的发扬光大,并且作为规律而予以总结。
赵孟頫晚年以唐李邕书法为归,董其昌晚年则以米芾书法为归。经过一个圆环又复归到米芾书法那里,这充分表明了米芾在元、明、清三代书法史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成为一